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丁齐受到了很大触动,最近莫名总在想,自己能不能将别的东西也催眠了呢?进而又想到,他可以在催眠状态🈭🁤🇳下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假🆦👷如对方不是人呢,是否也有精神世界可以让他进入?

    人们总有各种稀古怪的念头,也不能责怪丁齐会胡思乱想,他最近这段🗧时间的🁧经历,确实也够离的。

    丁齐不禁又想起了导师当初说的话,假如世界是有意识的,那么也意味着它是有精神的,那么它所呈现出🅘🆱的精神世界,又该是什么样子呢?答案很简单,是我们每个人所见的样子,既是精神又是现实的显化。

    丁齐不可能把整个世界都给催眠了,但他有自己的天赋,如果将所在的天地视为一个精神世界,那么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入这个精神世界。没有人叫他这么做,也没有人教他怎么做,这一🉄🄱切都是丁齐自己的体悟。

    那次在江边看见疑似白鳍豚的生物时,他曾恍惚进入了一种似空灵的状态,这段时间来到小山丘静坐,是体会在这种感觉。他进入了这片天地的精神世界,所见是现实的显化。身心一片空🗡🝉灵,仿佛忘了自己的存在,但人却是清醒的,知觉也莫名变得异常敏锐。

    这种🃶🜐🁔状态感觉非常好🖄🐈,使丁齐能更清晰地察知自己和身处的环境,而且每次静坐后都觉得很有精神,不是亢奋,是神气饱满、身心舒适。

    昨天见到了那位神秘的老者,丁齐很好,那人怎么能从毫不引人注目💆🏤🜁瞬间变得仿佛光彩夺目?假如🞃👚🉞不想让人看见,哪怕站在那里,也会被人视而不见吗?很多人平常的确如此,是俗话说的没什么存在感,但想在瞬间来个“气场爆发”可太离了。

    一念及此,丁齐无意也在收敛自己的气息,他又进入了那种似空灵的状态,🉒感觉他好像已经消失了,仿佛与草地、树丛融为一体。假如有人从不远处经过,只要不刻意搜索到他坐的地方,恐怕都不会注意到他。

    别人注意不到丁齐,但丁齐自己的知觉却很敏锐。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与催眠师,在这种类似于🟈🛉🚟深度自我催眠状态下,应该掌握一种技巧,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不想听见的声音不去听,想听的声音便能专注而清晰地听闻,而此刻的丁齐,是将自己的注意力寄托于天地间。

    不知过了🏒🙥🌜多⚲🕖久,丁齐突然听🕔🉓见了一句话:“你在这儿等着,我一个人去。”

    另一个声音问道🃊🖆:🜶“老祖,您真要一个人去见他吗?”

    第一个声音答道🃊🖆:“三十年不见,有🌀些话要单独聊聊,最好不👅🆞🐪要有人打扰。假如听见我招呼,你再来。”

    听见谈话声,丁齐本可以不理会🈺🃙的、在潜意识将其“屏蔽”掉。但那人的声音引起了丁齐的注意,随即将心神“投射”了过去。因为他已听出来,先前第一人发🀶🁖出的正是施🐋良德的声音。

    白天不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而在都市,哪怕是夜间背景噪💿🗨音也很多。只是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对环境背景噪音仿佛听而不闻,像一个处理器自动过滤掉☚⛤多余的溢出信息。

    从心理🃭🛅🚀学角度,人的大脑有这种功能🌀,感官能够形成各种知觉,但潜意识已过滤掉多余的信息,真正能引起意识反应的信号并不多,否则每个人早被烦炸了。💲🕴

    催眠师在催眠时经常会说一句话,“你只能听见我的声音”,而被催眠者往往真的只能听见他的声音,这是一种对潜意识的修改,是根🔌⚲🕒据述的原理。

    在平常情况下,照说丁齐听不见这么远🁜🆥👩的声音,算听见💍🐢🁦了也听不太清。但此刻这种状态下,施良德的声音引起了他的关注🐾,自然过滤掉其他的杂音,很清晰地听见了这段对话。假如用心理学术语形容,是“注意”的“稳定性”与“指向性”都极为清晰。

    导师刘丰还曾经介绍过一种“感官相通”或者简称为“通感”的现象,不是在课堂教授的理论,而是在私下里和学生的探讨。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大脑处理信息时,会把一种感官信号同时转化成另一种感官信号,如某人听到很熟悉的脚步声,脑海会浮现出♘这个熟人走路的样子💵🖏👤。

    而通感的机理,远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此时此刻,丁齐听见了施良德的声音,仿佛看见了这个人、看见了这座山包、看见他一⛓步步走山进入凉亭。

    丁齐在灌木丛静坐,可是脑海却自然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因为他认识💆🏤🜁施良德,也很熟悉这座小山包,更听见🍲🋿🟅了施良德的脚步声。

    施良德来到凉亭,仿佛是鞠了一躬😯。为什么说仿佛,因为丁齐不可能真的看见,可以说是来自通感,也可以说是纯粹的⛔主观猜测判断。施良德鞠躬道:“吴老前辈,我们三十年没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