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梦糖果>青春小说>墓影谜踪 > 070 乾陵
    袁天罡对唐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若是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会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

    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唐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

    却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起过,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

    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

    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

    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

    唐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

    但是长孙无忌又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而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

    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遵照唐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憾”的遗愿,在关中地区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总共二十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了地下玄宫,也就是后来的乾陵。

    可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随着王朝更迭,大唐盛世的覆灭,乾陵遭遇了数次大规模的官盗活动。

    其中最为代表的三起盗墓活动,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四十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四十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数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温韬这个大盗墓贼毫无节操可言,但是手段非常了得,每次发动盗墓活动,都是无往而不利,在担任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温韬竟然将他境内管辖的唐朝诸陵统统盗挖,获得珍宝无数,却唯独拿武则天的乾陵无计可施,邪门至极。

    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更加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

    国民党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哥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只得匆匆率部众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却仍然找不到乾陵地宫墓道口。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乾陵墓道口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