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看待历史,看待这些历史中确实曾经活生的人物,真的是一个问题,我们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妄加的评测
他的死柴荣也是极大的悲愤,命令厚葬,谥号文懿,又因为他是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追封为瀛王。
他的长子冯平恩荫不从六品的起居郎,也算对得起冯道这为有名的跳槽丞相了。
下令时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的李谷,加封为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代替了冯道的职务。
这一下有事耽误了好多天,柴荣才开始正是的处理政务。他发现一个叫王朴的进献了一份策论,引起了他的兴趣……
时任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史称平边策,他在策论中认为:
“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reads;。
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
当时丧失国土的时候,都是昏庸的君主当政,造成政事混乱,军队骄横不服法制,人民日益贫困。
奸人乱党在朝内炙手可热,强将武夫在外面横行霸道,势力小的不压制,由小变大,积微成著。
势力大的不压制,导致无法管辖,从而导致他们作乱篡位天下人离心离德,不肯为国效力,以致有吴、蜀独立建国,和幽州、并州割据局面的出现。”
看到这里的时候是深以为然,自己大周的太祖怎么建立的大周,还不是,依靠武力吗?看来必须要限制武人的势力了。
王朴的策论又接着写道:
“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晋之道而行之先要纳贤罢奸清理政治。
要任用才能出众的人,施恩惠讲信用团结人心。罢黜那些只会溜须怕马的小人,这就是亲贤远佞。
要积极的赏赐那些用功的人员,同时要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团结全国的臣民。”
柴荣边看,边叫好,兴奋的时候,高兴地直拍手。他继续看了下去:
“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
敌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必定心生向往。
那对方的情况就会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