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城的选址,必须考虑到地质灾害的预防。”沈青芳指着地图上新址的标注,语气严肃。
“这次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重建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张诚点点头,目光坚定:“沈县长说得对,我已经联系了省里的地质专家,他们明天就会抵达黄旗山,对新址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
“好,地质安全是重中之重。”沈青芳赞许地看了张诚一眼,“另外,交通规划也要提前做好,要确保新县城与外界的交通畅通。”
“我计划在新址附近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连接省道,同时还要完善县内的交通网络。”张诚指着规划图,详细地解释着,“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新县城的经济发展。”
“这个方案不错。”沈青芳沉吟片刻,“不过,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得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张诚眉头微皱,“我会尽快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接下来的几天,张诚和沈青芳马不停蹄地组织专家和干部们进行多次讨论,会议室里,争论声、建议声此起彼伏。
“我认为新县城的教育资源应该优先配置,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学校,吸引优秀的教师。”一位教育局的干部提议道。
“医疗资源也同样重要,要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医院,保障群众的健康。”卫生局的干部补充道。
“商业区的规划也要合理布局,要吸引商家入驻,繁荣新县城的经济。”一位商务局的干部说道。
张诚认真地听着干部们的发言,不时地记录着重点内容。沈青芳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时而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讨论结束后,张诚和沈青芳又仔细地研究了建议,不断地完善规划方案。
规划初稿完成后,张诚和沈青芳并没有急于实施,而是决定先向社会公布,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重建家园,人人有责。”张诚在临时搭建的公告栏前,郑重地贴上了重建规划图,“我们希望每一位黄旗山人民都能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公告栏前,很快聚集了大量的群众,他们仔细地阅读着规划图,议论纷纷。
“新县城的规划真不错,比原来的县城还要好!”一位老大爷激动地说道。
“是啊,学校、医院、商场都规划得很好,以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方便。”一位年轻的妇女说道。
“我建议在新县城多建一些公园和绿地,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一位中年男子提议道。
“我建议在新县城建设一个文化中心,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地方文化。”一位老教师提议道。
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黄旗山县的重建工作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