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平时拉黄包车什么人没见过呀,一看李逸风这个样子就知道他是初来乍到临安的,并且还是这般小孩模样,便告诫他,让他不要靠近拱宸桥。
李逸风既然来到这里,肯定要探明白情况呀,当即就是拿出了五个铜板塞给了老伯,让老伯有多少情况说多少情况。
老伯一看到钱,一下子话茬子就打开了,一副知无不言的样子。
据说在前朝,临安城城内就有62万余人了。
然而在前朝某位帝王在位的第二十一年,掌管神州的前朝的人在一场战役中大败,签了份文件,临安被开为别国的通商商埠,而拱宸桥的另外一端则被辟为他们的租界。
别国人在这个租界中兴办了所谓的“四馆”,即烟馆、戏馆、艳馆、搏馆,其中,又以艳馆最为有名。
提到当时的拱宸桥处的艳馆,就不得不提到“福海里”,“福海里”是上海人郑阿在xxxx年仿照上海福海里建造的,房屋为石窟门建筑。
老伯想了想,接着说道:
这“福海里”是二层青砖小楼。“福海里”的女子一般称“堂子的女人”,也叫“堂姐”,她们都有卫生执照,收入很高,按章交税,且每个月所交税银高达4块大洋。
而拱宸桥的艳馆又分为三个等级,一等艳馆全部在大名鼎鼎的“福海里”,在这里营业的都是高级艳女,外表高雅,皮肤白嫩,懂琴棋书画,数量多达200多户;二等艳女则杂居在拱宸桥东别国人修筑的二马路一带的楼肆上;三等艳馆为最低档次,全部在拱宸桥西头,这里已经不在别国租界范围内了,艳女也多来自浙西农村。
前朝的人害怕这股邪风向城区蔓延,索性准许拱宸桥的艳馆合法营业,想把该行业限定在别国租界内,结果这一手彻底把拱宸桥地区搞成了远近闻名的红灯区。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
张啸霖。
据说上海近代海帮三大头目之一的张啸霖就发迹自拱宸桥,而张啸霖的两大特点,一是亲别国,二是去逼良,这都带有很深很深的拱宸桥印记。
“老伯照您这么说,那也就是说,张啸霖在拱宸桥另外一边的别国租界,很有势力?”李逸风听完之后,将信息消化完后便接着问道。
“可以这么说哩,张啸霖就相当于别国租界的大管家,整个拱宸桥一带都是他在管理着的。”老伯点了点头说道。
李逸风算是明白了不少,连忙感谢道。
在知道这些消息后,李逸风第一想法是对拱宸桥另外一端敬而远之。
第一是有上海海帮的缘故,能不招惹到就尽量不招惹。
第二是因为是别国的租界,如果里面有人能认出自己。
那可得再次逃离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