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尚书提出,可从翰林院中挑选两位新科进士跟着前去,也好看看大家的才能是仅限于纸上,还是确能替皇上分忧。”

    沈舟眉眼一动,“苏伯父,这是好事。”

    有真才实学的,恨不得能尽早做些实事,替皇上分忧解难,也好尽早入了皇上的眼。

    不管郑尚书提出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倘若皇上同意,这对于他们翰林院来说,就是好事。

    苏榆笑了笑,“确实是好事,但这好事落不到一般人手里。”

    沈舟点头,“确实。”

    不说别的,若不是他要赶着过来成婚,怕也不会这般早过来。

    现在大部分新科进士都还在家里歇息,山高路远的。

    朝廷的消息对于远处的人来说,带有滞后性。

    这赈灾一事,刻不容缓,岂还能等着远处的新科进士赶路过来的。

    若是皇上同意,能去的,也就是留在京里的新科进士罢了。

    就算有些人因为路途遥远,或者因为其他事没有赶着回去,恰好留在了京里。

    可显然,他们没有关系,很难知道朝廷里面正在挑选能跟着前去赈灾的新科进士。

    没有入值,便不会出现在挑选的名单中。

    而能在挑选名单中的,便是京里有关系的。

    郑尚书这是安的什么心,想来也一目了然。

    苏榆端起茶碗喝了两口,心里琢磨了些事。

    “郑尚书前阵子办事有功,皇上说不定会同意他的提议。”

    他放下茶碗,看向沈舟,“你若是想争取,可趁早入值。”

    苏榆根据多方消息,猜测明日,押送赈灾银前去赈灾的人员名单肯定也要出来了。

    而他心里有一半的把握,皇上会同意郑尚书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