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文士如实答道。
贾荣笑道:“你可知赵括?”
李尚听后勃然大怒:“大人这是何意,难道大人认为我只是泛泛而谈之辈?大人也不过是一介武夫,匹夫安知治国?”触及了底线,哪怕眼前的人是三公李尚也敢发火,反过来把贾荣骂了一顿。
贾荣意味深长的一笑,“哦,我说赵括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难道赵括上战场之前就知道自己只是纸上谈兵之辈,不经历实践,谁也不能妄下判语,就像赵括,丧送了赵国几十万大军,让世人彻底的明白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实践出真知!”
李尚自诩乃是饱学之士,明知贾荣说的正确,却也是拉不下面子,不过贾荣的那句“实践出真知”对他的触动挺大的,一起拿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言论,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张子荣听了贾荣的话之后,脸上露出深思的神色,特别是贾荣的那句实践出真知,给他很大的触动,稍一思考,发现这句话说的特别正确,谓之经典亦不过分,当初初识贾荣此人的时候就看出此人不凡,果然如此。
贾荣“大度”拍了拍李尚的肩膀,说道:“你说的那些我很赞同,我欲让你做灵州县令,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尚面露惭色,没想到贾荣会反过来赞赏自己,单膝跪地道:“李尚谨遵太守大人命令!”
不过本太守也不想拿麾下的百姓做你的实验品,若是他们有百姓反映你处事不公,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本太守也定取你项上人头。贾荣几乎是低吼出来的。
贾荣乃是久经战场的大将,即使站到那里都有一股杀伐之气,何况现在,李尚吓的倒退一步,面色发白,没想到刚才还和声和气的贾荣,竟突然变脸。
贾荣见效果达到了,缓缓说道:“灵州刚刚经过战乱,民生凋敝,此次前去灵州,一定要安抚百姓,鼓励耕作,恢复吏治,多施仁政,百姓富则国家强。”
“卑职一定鞠躬尽瘁,以报大人知遇之恩!”李尚发自内心的拜道。
贾荣十分郁闷古人为什么张开口闭口就是知遇之恩,“你不是为了报答我的知遇之恩,乃是为了灵州的百姓,一年以后考核政绩,若是政绩突出者,将会不断的得到提拔,百姓之中口碑不好,一经核实,严惩不贷!本太守的原则一向是有功就赏,有过就罚。”
“卑职领命!”贾荣的一番话把李尚说的服服帖帖,你为了是大汉的百姓,不是为了我;同时贾荣给他画的那张大饼对他的吸引力是十分大的,只要政绩突出,就会得到不断的提拔。
知遇之恩,贾荣来自现代自然是不太了解汉人的苦楚,有才之士若是不得到赏识,或许就会被埋没一生,满腹才华也伴着死亡而去。
张子荣十分惊诧方才还对贾荣吹胡子瞪眼的李尚,眨眼之间对贾荣听命有加,刚才贾荣瞬间爆发出来的气势,连他也畏惧三分,难道这就是上位者的高深莫测,看向贾荣目光也是充满了疑惑。
看着俯伏在脚下的李尚,贾荣心中的憋屈也去了大半,将李尚扶起嘱咐道:“此去灵州,要谨记着一句话“为百姓谋福利”,但有阻挠着,严惩不贷,我会通知灵州城的李顺,全力配合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厚望。”
“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谋福利…”李尚张子荣二人嘴里喃喃道。
张子荣眼中精光一闪,这不就是自己的追求吗,没想到被贾荣一句“为百姓谋福利”概括了出来。
李尚眼中充满了敬佩的神色,为自己先前骂贾荣一介武夫不通治国而后悔,“卑职惭愧,一定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李尚也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更加的钦佩贾荣这种肯为百姓做事的好官。
自此,李尚的心中已经彻底的认可了贾荣,大汉的那个文士大儒一讨论国事政治,张口闭口就是为了大汉社稷,贾荣的一句“为百姓谋福利”将他们的言论反驳的体无完肤;从此之后,李尚也为贾荣的一句话奉出了自己的毕生,时刻都为着百姓考虑,贾荣的这句话也成了李尚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