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黄莺看她,又答道:“小姐说味儿不错呢,这几日热的紧,小姐好几日都没胃口吃饭了。今儿吃了这蜀中泡菜,觉得凉快又开胃,苦夏之症像是好了很多。明日你们若得空,就多做些这个菜,我怕小姐过几日还想吃,若现做,不是要等上好几日?”
郑大力正好装了菜过来,应了一声,说:“那我明日让他们多买些香料,只是银钱上可能要费些。”
玉壶说:“给小姐做的,不管多好的香料都使得,就从小姐账上走就是了。”
第二日一早,郑大力果然让他们带够了银钱,说今日去菜肆,除了上次买的几种菜以外,再买上一些豇豆,有别的青菜也可以买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买些香料回来,晚回来些也不打紧,一定要把菜肆里能找到的香料都买来。
两人严整以待,领了任务出门。一到了菜肆,先不着急买菜,只挨个摊位挑香料,黄莺和六子都不认识那些都是啥,看着和厨房里的不一样,略问问价钱就买。一个老婆婆挎着个篮子,见两个小孩儿买了这么多香料,主动上前去问:“你们可是要买香料的?”
黄莺答道:“是啊,婆婆。您可是卖香料?”
那老婆婆说:“我不卖,只是我家老头子以前是做货郎的,进过许多香料,后来老了,跑不动了,就不卖了。眼下还剩了些在手里,不知你们要不要?”
黄莺把背篓摘下来,翻看着香料给她瞧,说:“婆婆,你看我篓子里已经有这么多了,您那剩的香料和这些可一样?”
那老婆婆眯着眼,一个个拿起来看了看,说:“不一样,你这些都是咱安宁城里长出来的,我家剩的那些,却是老头子从外地回来买的,安宁城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们做饭也用不上,这才剩到了家里,你要是想要,就和我回去取一趟吧。”
黄莺听她说的诚恳,又听到是从外地带来的,十分感兴趣。于是和六子打了一声招呼,说等下回来,在菜肆的东口等他,才和老婆婆一起走了。
老婆婆家住的并不远,就在这菜肆里。前面都是卖菜的铺子,后边就是住的人家。从中间的一个小胡同里拐进去,老婆婆说:“我家就在前面,丫头,你等我下,我去这家打个招呼。”
黄莺应了,在那家门口站着等她。老婆婆打开大门,黄莺就看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手上端了碗面,正要进屋去。见婆婆进来,面却没有地方放,只能单手作揖,给那老婆婆郑重的行了个礼,说:“石奶奶好。”
老婆婆笑眯眯的看着他,说:“好了好了,每次都和你说,不用守这规矩行礼,偏你也不听。”
那书生笑笑,说:“若是见老者不尊,晚生真是枉读这么多年圣贤书了。”
老婆婆慈祥的看着他,说:“恩泽啊,你日日读书也不要误了吃饭。今儿我儿子打了两条鱼回来,暮食的时候,我让他给你送鱼来,你莫要自己生火了。”
书生忙推辞,婆婆却不给他机会,退了出来。
黄莺听了这对话,还以为是哪个迂腐的读书人呢,就仔细往门里瞧。没想到这人就是那日入城时替菜农打抱不平的那个秀才,好像是叫什么‘宋恩泽’。他家居然住在菜肆里,不像是个秀才住的地方啊。
黄莺正想着,老婆婆就出来了。说:“走吧,姑娘。”
黄莺好奇的问:“婆婆,刚才那个人是谁啊?”
老婆婆说:“他叫宋恩泽,今年春上新晋的秀才。这孩子啊,可怜的很,爹娘走的早,就给他留下这么个院子,他把前边租出去给人家做菜肆,后边自己住。每个月得些银钱就用来买笔墨了,顿顿吃窝头,实在是命苦。”婆婆话锋一转,说:“好在现在考中了秀才,他人又谦卑有礼,往后再讨个媳妇儿,日子就好多了。”
两人走出了几十步路,忽然,婆婆想起什么,说:“哎呀,我忘记告诉恩泽了,让他别去买窝头了,我和鱼一道送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