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早阳却是得向进的嘱令才替向冲遮掩,当然最关键的是,向冲杀了范桑,导致范源城乍闻噩耗猝死,再导致羿栩险些性命不保,至今听闻辽军二字都忍不住两股颤颤,羿栩却还是当今天子,且本来就视向进为眼中钉,得知向冲这一罪行,他还能饶这父子两个不死吗?”
一般情况下君主想要压制一个文臣,并无必要处死,因为文臣的影响一般也仅在文士圈层,没有兵权,不具备谋反篡位的基础实力,而众所周知想以一姓取代一姓,只有行兵变夺权的途径,可这并不代表文臣阶团就对帝位不能产生威胁。
因为还有一种夺位,并不需要一姓取代一姓。
就好像羿栩弑父夺位,事先根本就没串通禁卫军兵宣告他将起事,至多也就是作为他心腹的东宫亲卫知道这样的秘情,人数不可能太多。羿栩的杀手锏是羿承钧留下的遗诏,在周太后及文武百官监督下宣之于众,毫无准备的周太后更加不可能串通禁军,且禁军也不可能违背大行皇帝的遗旨,公然宣告“我们跟太后造反了”。
周太后看似不可能再采取这样的方式再将羿栩掀下宝座,因为羿承钧不可能再死而复生交予周太后废立的特权,可宝座上的皇帝要是失了人心,有时候往往不需罪凿,一个罪大恶极的指控,皇太后也不是不能行使废立之权。
失人心的事,得靠文臣推进。
向进在太后党,担任的无疑就是这么一号主力先锋。
可必将他置之死地才能如释重负的人是覃逊,不是皇帝,因为皇帝若想根除后患,关键还是得对周全动手。
为了让羿栩坚定对向进的杀意,覃逊才揭发范桑遇害一案。
羿栩起初对向进没有必杀的想法,当然不是因为他舍不得杀向进,而是如果要杀向进,会引起不少文臣,有的甚至根本不是太后党阵营的文臣的反对,相比起来将向进罢官、流放既能达到目的又更加简单,羿栩不是想给自己找麻烦的人。
而覃逊递给羿栩的这个罪柄,羿栩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把向进置之死地,舆情甚至还能造成“人人喊杀”的形势,他完全可以不受物议,那又何必留向进父子不死呢?斩草除根才更加干净,免了一桩后顾之忧。
向冲因私怨,殴杀将官之子,间接导致战局失利,险些造成遗祸无穷!
因为滑州之役,若非幸得晏迟相助,羿栩所率兵部全军覆没,他做为皇子不管是战死还是被俘,都会让辽国上下因此大捷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不用怀疑的是辽主就算不会集全国之力远征,一举攻克襄阳,也必然会继续遣调小股兵力突袭,蚕食卫国兵力,辽国根本不会真正与卫国议和,因为正是滑州之役,卫国重创辽国,才奠定了辽国决心议和暂止休戈的基础。
向进父子险些毁了这场战役,毁了如今的大好局势,他们还不该死吗?
杀人都该偿命,更何况祸国!
晏迟一直笃定覃宰执这回是胜券在握,但知道原生世界历史走向的芳期,心里清楚的是她家翁翁其实是一败涂地。
在原生世界,翁翁也应当掌握了范桑是为向冲殴杀的密情,这可是一个杀手锏,那么又怎么会惨败呢?
这件事她只好请教小壹。
小壹:关键是两件事发生了变化啊,第一,鄂举是被你家翁翁害死,虽说当羿栩登基,覃宰执意识到可以利用范桑一案与向进对决,但原生世界是什么情况?襄阳没了鄂家军镇守,军心沮丧,对朝廷心怀不满毫无斗志;西夏国主未能迎娶万仪长公主,根本不会真心与卫国结盟,羿栩登基,权位未稳,辽国与西夏趁机勾结攻打襄阳,眼看战火又起,羿栩哪里还有闲心理会范桑这件旧案?当务之急肯定是把覃宰执推出去背锅,让他承担陷害鄂举的罪名,收复军心,保住襄阳不失。
第二,覃宰执在原生世界与晏迟可没有更深的接触,哪里会意识到羿栩会最终胜出?他根本没有把向进往周全的阵营推,向进在夺位之战时跟覃宰执一样位于中立,羿栩不视向进为眼中钉,所以覃宰执并未占得先机,他的杀手锏还没抛出来,自己就大难临头了。
芳期听小壹这样说,才真正相信了这回祖父是稳稳占据上风,不会再发生任何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