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至于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
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
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狱,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
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
然而需要说明,因为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
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比如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
同时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
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象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
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
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因此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
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
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亡之感”。
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爰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
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厨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