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厢使。
当时开封等地火禁很严格,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
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烧纸,必须事先告知。
灭火的兵叫防隅军,也叫潜火兵,都经过严格训练,专门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
地势高的地方有专门的瞭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
一旦有火情,扑救的各支队配合密切,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北宋仁宗时,已经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较先进的灭火工具。
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升级了灭火队员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
到了明朝,一些城市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
火兵驻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
皇帝的东西是不能有闪失的,盛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除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
防火隔墙其实是每隔7间房屋空出的一间房,无门无窗,里面都是夯实的土,厚度达5米。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马头墙有防火和防风双重作用。
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兽嘴里吐出的曲折铁舌头,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针。
清朝,对于火的管理更科学了。
康熙、雍正、乾隆时朝,每个防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
防火班又叫机桶处,机桶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
这种国产的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
在不少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是很大的,让人一看就发毛。
比如《孝庄秘史》中有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浓浓的,要是灭火的工具不先进,没准皇家园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间,民间自发成立了消防组织“水龙局”。
清代诗人吴东发看了“水龙”表演后,写下“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从中看出这个灭火工具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