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李先生是浙东人,不但相貌生得儒雅,而且胸怀韬略、学富五车,说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恐怕也不为过。末将知道上位爱惜人才,本打算将对方举荐给上位,奈何先前战事太多,一直没有机会。”

    “胸怀韬略,姓李?”

    郭洺闻言,心里只觉得奇怪。元末姓李的谋士,除了李善长比较出名,好像再没有其他人了吧。

    常遇春笑着道:“此人现在就在末将军中,末将这就让人请他过来,与上位相见。”

    郭洺点了点头,心里对常遇春说的这位“李先生”非常感兴趣。

    片刻之后,常遇春亲自将“李先生”领到郭洺面前。

    郭洺抬眼望去,发现眼前之人,个子中等,身穿大袖长袍、头戴飘飘巾,果然如常遇春所言,面貌清癯、气度不凡,给人的第一印象,仿佛古代的诸葛孔明复生。

    郭洺愣了一愣,主动合袖,向对方行礼道:“先前听伯仁说,先生姓李,浙东人氏,却不知先生向日在何处治学,师从何人?”

    那“李先生”闻言,笑着摇头道:“国公见笑了,在下并无什么师承,不过是承袭祖业,世为儒户,因此识得几个字,会写几笔文章,懂些经史兵法、象纬图谶罢了。”

    郭洺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后,开口试探道:“我若没猜错的话,先生应该是浙东青田人,元朝至顺年曾应试科举,中过进士,还在江西、江浙等地做过地方官,是也不是?”

    那“李先生”咽了口唾沫,诧异道:“国公如何知道这些?”

    郭洺道:“你不姓李,姓刘,名基,字伯温。”

    对方听到这里,彻底呆住了。

    郭洺见状,已然确定自己的猜测,心中顿时狂喜——

    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可是后世鼎鼎有名的大谋士啊。怪不得自己到处寻找此人,一直没能找到,原来对方改了名字,藏在常遇春的军中。

    “什么,先生姓刘?”

    一旁的常遇春,听到刘基并不姓李,先是有些惊讶,随后不解道:“先生既然姓刘,为何要对某家自称姓李呢?”

    刘基叹了口气道:“常将军莫怪,在下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苦衷的。当年我中了元廷进士,到江西、江浙等地做官,彼时正值当地红巾贼……不,红巾义士,蜂拥而起,星火燎原。”

    刘基说到这里,抬头看了看郭洺和常遇春,见两人脸上并无异色,这才接着道:

    “在下素来秉性刚直,那时在地方上,镇压过不少起事的红巾军,向来为四方豪杰怨恨。后来又得罪同僚,辞官回家,本想从此隐居避世,奈何兵灾肆虐,无处容身,只得到杭州投奔旧友。”

    “彼时正好常大帅路过杭州,招募文士,于是前往应募,我知道国公的郭家军起自南派红巾,因恐旧事被人察觉,所以才更改了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