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而过。
眼看典礼相关的各项内容,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登基需要用到的几座主殿,也初具规模。
于是跨年之后,郭洺让刘伯温替自己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便正式登基称王。
国号为吴,年号大中。
这一年为元朝至正十八年,吴国大中元年。
称王之后,郭洺按照先前和李善长、刘伯温商议的计划,很快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政事改革。
首先是官制改革。
关于此事,郭洺心中早就有了蓝本。
唐、宋、元三朝的官职制度,郭洺基本不考虑,因为太复杂了,尤其是宋朝,阶官、职官、差遣,相互分离,光是分辨就叫人头疼。
古代所有封建王朝中,论体制成熟,还是得看明清两朝,简单直白、一目了然。郭洺接下来所作的种种改革,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个朝代,斟酌参用。
先来说文官体制。
参照明、清两朝的制度,郭洺二话不说,立刻废除了中书省,改设内阁。
内阁阁臣,由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从六部尚书中推选,名额只有六个,得出人选名单后,交由郭洺本人裁决。
凡入阁者,除首辅为正一品外,其余均为从一品,以侧重事务和地位不同,分为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总计六种大学士。
其中以中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地位最高。建极殿大学士为次辅,地位稍逊。而东阁大学士则为末辅,地位最低。一般新入阁的阁臣,都要先从东阁大学士做起。
所有内阁阁臣,平日只负责点检题奏、票拟批答,向郭洺本人提供条陈建议,不能越俎代庖,自行断事。
内阁以下,主要分为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寺等机构。
六部指的是吏、礼、兵、户、刑、工六大部门,其最高长官称为尚书,正二品,这个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设置,自不必说;
都察院即唐宋时代的御史台,专门负责监督巡察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吏,其最高长官,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这个也不用多言;
通政司主要负责向中宫传递内外章疏,其最高长官称为通政使,正三品;
五寺指的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分别负责司法、祭祀、御膳、车马、外交。最高长官称为卿,正三品。